10個子孫在洞穴出生,四代「隱居」洞穴百余年,老人說什麼也不搬,這背后有何隱情?
2023/04/25

「良田、美池、桑竹、雞犬、老婦、孩童。其中往來種作,雞犬相聞,怡然自樂。」

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存在, 但在現實生活里確實是有一處這樣的「桃花源」。

清朝末年,戰爭不斷,苛捐雜稅繁重,百姓們過著水深火熱的生活,為了逃避現狀,一個姓歐陽的老人,提出:「我們要去找一處可以躲避戰亂的地方。」

此提議一出,立即得到了同村其他人的認可,于是鄉親們收拾好行囊,拖家帶口的進了山林深處。

他們行至一處深山里時 發現了一個巨大的山洞,這里不僅可以遮風擋雨還有山泉溪流,非常適合人們居住。

于是大家就想著在此「安營扎寨」,本想著等度過這段風雨飄搖的日子就出去的,沒成想這一待,就待了好幾輩人。

他們除了采購必需的生活物品之外就一直生活在山洞里, 他們在這里修筑房屋,飼養家畜,開墾農田,日子過得平淡又自在。

歐陽老人的兒子、孫子、重孫子都出生在這里,隨著社會的變遷,這樣的生活方式早已不再適應現在的年輕人,慢慢地,人們陸續搬離了這里。

最后,就只剩下了歐陽一家人,究竟是怎樣一家人愿世世代代都生活在此不愿離開呢?

一、躲避戰亂,背井離鄉

清朝末年,外敵入侵,懦弱的清政府接連戰敗,無奈只能不斷地割地賠款,而這賠款的錢要從何而來呢?當然,只能從無辜的貧苦老百姓身上來搜刮了。

清政府加重了老百姓的徭役,致使百姓苦不堪言,內憂外患的雙重壓力下,百姓們只能自救。

湖南農村的歐陽一家人決定搬離這里,去找一處可以躲避戰亂的地方,其他村民得知后,決定一起離開,于是他們就拖家帶口的踏上了「背井離鄉」之路。

他們從白果鎮出發,一路向北,進到了一處深山里面,雖然山路崎嶇,但他們堅信總能找到一處可以安家的地方。

越往深處走視野也變得越加開闊了,再繼續向前走,發現前面有一個巨大的山洞。

村民們繼續走向前發現, 這個山洞體型巨大,正好可以遮風避雨,是一個居住的最佳選擇,于是,村民們一拍即合,選擇在此安營扎寨。

一開始,他們只是想暫時躲避一陣戰亂,等風頭過去,他們自然還是會回到自己的小鄉村里,因此,就簡單地收拾了一下山洞就住下了,環境還是比較簡陋的。

每當他們要去采購生活必需品時, 就要步行六七公里去附近的小城鎮采買,相當費力。

每次他們出去,外面仍舊是戰火紛飛,這讓他們覺得只有在這里才能暫得清凈。

二、定居于此

清朝滅亡后,相繼發生的革命戰爭、抗日戰爭、解放戰爭,讓這里的人們對外面的世界充滿了失望與無奈,于是他們決定要長期定居在這里。

他們在這里建了房屋,養雞養豬,開墾了農田,一個裊裊炊煙的小村落就此產生。

他們在這里生活,男人主要下地干活,女人主要負責照顧好家里和孩子,這里的人們相親相愛,不是一家人勝似一家人。

山洞里冬暖夏涼,在冬季,巨大的拱形山洞可以抵擋寒風的進入,正好形成了一個天然屏障,再生點火山洞里的人就可以暖和地過冬了。

到了夏季,四周的樹蔭可以有效遮擋刺眼的陽光,在洞里非常陰涼,是一個絕佳的避暑之處。

由于山洞陰涼的天然條件,在夏季也不用怕蔬菜肉類會變質, 因為蔬菜等都是邊吃邊摘的所以不用擔心會壞。

肉類如果采購得比較多,人們會將它做成臘肉留著冬季里好好享受一番。

一些常見的肉制品一般自家里都會養殖,所以想吃的時候就可以直接宰了吃,因為家里人口多,一般一只也就正好是一頓,不會出現吃不完的情況。

山洞這里有一處小溪,出門就可以喝到純凈山泉水,所以吃水的問題也就不是啥難事了。

在這里,只有山洞里的幾戶人家,所以, 他們這里完全是一處遠離「社會」的世外桃源。

歐陽老人的兒子小歐陽就是在這里出生的,時間一晃而過,小歐陽也長大成人了,到了該娶妻的年紀。

這時候,住在山洞的人家還是比較多的, 歐陽看中了董家的女兒,兩人也很聊得來,兩家父母看孩子都愿意,所以就在洞中為二人舉辦了婚禮。

由一代人變成兩代人,他們就在這里繁衍生息,就在新中國成立的時候,歐陽的第一個孩子出生了,父母為他取名為歐陽文亮。

歐陽文亮的出生,讓這個家庭充滿了歡聲笑語,山洞里時常能傳來孩提的笑聲。

新中國成立后, 他們不是沒想過出去,只是他們真的已經習慣了山洞生活,一下子就讓他們出去面對這樣一個全新的社會,他們好像已經喪失了在社會生活的本能。

後來,隨著改革開放的發展,給許多年輕人提供了很多就業機會,同時,社會的穩定發展也給深受戰亂之苦人們的心靈上有了一絲慰籍。

隨著時間的推移, 歐陽文亮也已經從一個蹣跚學步的小孩子長成了一個大小伙兒,眼看著也到了婚娶的年紀,但一起住在山洞里的其他人要麼就是年齡不合適,要麼就想嫁到外面去,同樣地,外面的女孩子也不愿意住進山洞里。

這天,歐陽文亮去鎮上采買物資時,遇到一個女孩,大眼睛長頭髮長得非常標致, 歐陽文亮一眼就相中了這個女孩。

後來的幾天,歐陽文亮每天都會下山偶遇這個女孩,漸漸地,這個女孩在歐陽文亮的追求下,答應與他交往,在女孩父母知道歐陽文亮一家人是住在山洞之后,堅決反對二人繼續交往。

可是, 盡管如此,私下里二人還是經常見面,為了能讓女孩父母接收自己,歐陽文亮打算在鎮上蓋一套房子,這樣他就能和女孩一直在一起了。

歐陽文亮父親得知兒子的想法后,雖然心里不舍得兒子出去住,但為了兒子的終身大事,還是答應了兒子的請求。

因為,平時一家子都是生活在山洞里,除了一些衣物之類的需要采買以外,其他都是自給自足的,所以一年下來一家人也花不了多少錢。

再加上一家人幾乎沒有人出去打工, 所以家里沒有什麼積蓄給歐陽文亮在鎮上蓋房子。

本以外這事就要就此作罷了,但歐陽文亮鐵了心要娶女孩,所以他不得不背上行囊出去打工賺錢。他和心愛的女孩約定好,等他掙到錢回來就娶她。

可是, 沒上過一天學的歐陽文亮面對這個全新的社會,他顯得無所適從,不過好在他有一個朋友早早就離開山洞出來打拼了,因此他就去投奔了他的朋友。

在朋友的介紹下,他順利在工地上找到了一份工作,快到過年的時候,歐陽文亮提著大包小包的年貨回來了。

過完年后,他就開始動工蓋新房了,然后總共花了一個月左右的時間,新房子就蓋好了。

歐陽文亮終于娶到了心愛的女孩子,他們本想把年邁的父母也接到鎮上一起生活的,但父母早已習慣了山洞生活,并不想換地方。

可父母也都年紀大了,身邊不能沒有人照顧,再說了,當初那些一起搬來山洞住的人,因為各種原因也都慢慢搬離山洞了,所以為了能在父母身邊盡孝,新婚夫妻也搬到了山洞。

好在,妻子是個明事理的人,雖然剛開始不太能適應山洞里的生活,但在歐陽一家人的耐心教導下, 妻子很快就適應了山洞的生活。

就這樣,他們在這里過著舒服安逸的生活,沒有任何喧囂,有的只是一家人其樂融融的歡聲笑語。

後來,歐陽文亮的大兒子出生了,這個時候,一起住在山洞里的其他人為了響應國家的掃盲運動,也為了能讓自己的孩子可以讀書識字, 漸漸有人走出了山洞,去到了城市,這時,山洞里只有歐陽家和熊梅庚兩家人了。

熊梅庚的兒子和歐陽文亮差不多年紀,可是歐陽文亮如今孩子都已經出生了,可是自己的兒子還沒娶到媳婦,這把熊梅庚可急壞了。

但凡稍微有個合適一點的女孩,人家都不愿嫁到這個「鳥不拉屎」的山洞里,最后,為了兒子的婚事,熊梅庚一家不得不搬離了山洞,在小鎮上置辦了一套房子。

再過了幾年,歐陽文亮的小兒子也出生了, 此時,九年義務教育已經普及。

歐陽文亮心想,自己和父輩們一輩子了都是大字不識一個的文盲,大兒子已經被耽擱了,小兒子可不能再繼續被耽擱了,于是,就把小兒子送到了學校。

由于學校離家實在是太遠了,每天來回跑太費時間, 所以,只能把小兒子送到寄宿學校。

孩子上了學家里的開支自然就入不敷出了,因此,歐陽文亮也去鎮上幫別人做工來補貼家用,妻子則負責照顧好家里。

好在小兒子也比較爭氣,成功由小學升到了國中,就在大家都把希望寄托在他身上時, 他卻沒能考上高中,最后不得不中斷了學業,但他也依舊是家里唯一一個上了學的孩子。

三、逐漸搬離山洞

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末的時候,國家鼓勵年輕人下海,歐陽文亮的小兒子也是當時的其中一員。

他在那里抓住每一個可以賺錢的機會, 最后在廣州買了房,娶了妻。已經是一個地地道道的「社會人」了,由于路途遙遠,他和妻子也很少再回去山洞了。

逢年過節的時候,他們一大家人都在之前歐陽文亮娶妻時在鎮上的房子里團聚,小兒子一家人過得也很幸福,已經有了一對兒女。

大兒子夫婦始終陪在老人身邊,大兒子為了家里的經濟條件好一點, 就買了一輛大貨車,到處跑著拉貨來賺錢。

因為山里的東西都是無添加無農藥的健康食品,所以他們就在山里開墾了一大片土地來種植蔬菜,還會養很多的雞鴨等家禽,等到時候直接由大兒子拉到集市上去買,這讓家里的經濟條件好了很多。

轉眼間,大兒子的孩子也都已經到了上學的年紀,在他們這一代人的觀念里,讓孩子上學走出大山的觀念已經非常強烈了。

所以,妻子為了能讓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,直接索性從山洞搬到了鎮上,這樣就可以一心一意地照顧孩子們了。

大兒子還是山洞和鎮上兩頭跑,因為父母年紀大了,身邊離不開人, 所以大兒子只能在鎮上拉貨賺點小錢。

之前為了給兒子娶媳婦而搬到鎮上的熊梅庚老兩口,在順利給兒子娶上媳婦后,老兩口實在是懷念在山洞里的生活,于是,在兒子生活穩定之后就又回到了山洞。

畢竟這里承載了他們一輩子的回憶。

熊梅庚夫婦的回歸可把歐陽文亮的父母高興壞了,以前這個山洞里充滿了歡聲笑語,熱鬧極了。

但現在兒女們也都漸漸搬離了這里,這讓歐陽老兩口感覺非常空蕩,熊梅庚夫婦來了后,至少有個伴可以時常說說話。

四、安度晚年

歐陽文亮一輩子就在山洞生活,生于斯長于斯,對這里有著深厚的感情, 由一開始的一代人到如今的四代人,總共有14口人。

其中十個孩子就是出生在這山洞里, 由于那時候醫療條件差,所以孩子們都是在自己家生,好在,每一次都是平平安安的。

一晃眼,歐陽文亮的孫輩們也都長大了,大孫女歐陽麗是這一輩人中的「領頭人」,每次放了暑假,她都會帶著弟弟妹妹們到處去發現各種新鮮事物。

因為孩子們都是城鎮里長大的,所以對山里的一切都充滿好奇。

對于雞是如何下蛋的,小豬仔剛出生時軟糯糯的身體,鴨子是如何能在水里游泳的,這一切的一切他們都非常好奇。

每次到了暑假,他們都吵著鬧著要來山里玩,每年的這個時候也是山洞里最熱鬧的時候,歐陽文亮覺得恍惚間好像一切又回到了從前,那時候每天都很熱鬧。

孩子們每天都早早就起床了,然后跑到山林里玩,到吃早飯的時候,奶奶一聲「孩子們,吃飯啦」響徹山林,于是,孩子們就像一支小隊伍一樣手里提著自己的戰利品回來。

有時候帶回來的是小鳥有時候是螞蚱有時候小魚,反正每次都會是新鮮的東西,有時候回來孩子們都把自己弄得很臟, 奶奶總是不厭其煩的為他們清洗干凈衣服。

吃過飯后,孩子們總是纏著爺爺給他們講那個時代的故事,因為孩子們都出生在和平年代,所以他們對那時候的故事非常感興趣。

爺爺手持著扇子躺在搖椅上,孩子們有的趴在爺爺背上有的抱著爺爺大腿,總之每個孩子都在認真地聽著爺爺講故事。

幸福的時光總是過得太快,孩子們的假期到了,又到了分別的時候, 孩子們走后,家里一下子就變得冷冷清清,只剩下歐陽文亮老兩口。

夜里,歐陽文亮望著夜空,不知道在想什麼,總之就是在不斷地嘆著氣,或許,他也想起了自己小時候整天纏著父親給他講故事吧。

時間又過了好幾年,孫輩們也逐漸開始成立自己的家庭,因為工作的原因,他們已經很少回山洞了,大兒子和兒媳婦也住回了山洞。

小兒子好幾次地勸父親能夠出山洞, 畢竟現在外面已經很太平了,而且無論是醫療還是住房生活等條件比山洞里好太多了,這樣也可以方便兒女們照顧父親。

可是,歐陽文亮說啥也不離開山洞,因為在他眼里,只有這里才是他真正的家,無論外面多麼繁華, 這里承載了他一生的回憶。

這里有父親蓋的房子,有母親忙碌過的「身影」,有家的溫暖和「味道」。

本是大山深處一處不起眼的山洞,正是因為百年前有人住了進來,才讓這里變成了一個溫暖的地方。

這里,見證了一個時代,它見證了最初的人聲鼎沸也見證了最后一代人的落寞,這里,不僅是一處棲身之所,更是一處屬于四代人的一個時代。

人一輩子,如果能遵從自己的內心好好過這一生就好了。

如今,快節奏的生活方式,房貸車貸,孩子上學,養老等一系列開銷,早已壓得這一代人喘不上氣。

或許,每個人心中都有一處「桃花源」,只是上有老下有小的生活現狀,讓他們不得不將這份小心思深深藏在心底。

AD
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