諸葛亮的神機妙算,我們早已有所耳聞,他的空城計、連船決、戰群儒等,無論哪一個都是個人實力和智慧的體現,但是我們仔細想一下,就會發現這樣的一個事實。
這個事實便是,諸葛亮的這些神機妙算,都是在劉備活著的時候完成的,而在劉備死后,諸葛亮就仿佛丟了魂一樣,完全沒有了過往的智慧,數出岐山北伐失敗最終客死五丈原。
為何劉備死后,諸葛亮就「不靈了」,是因為劉備是諸葛亮的催化劑,還是因為后主劉嬋阻礙了諸葛亮「顯靈」?這其中究竟有何緣由?
諸葛亮在三國眾多的謀臣中,絕對能夠排進前二,甚至在一些鐵桿粉絲的心目里,他就是三國第一謀臣,畢竟在小說《三國演義》中,諸葛亮的神跡實在是太多了。
從剛出場時,諸葛亮便對天下局勢做了鞭辟入里的分析,由此誕生了著名的隆中對,也使得劉備第一次真正感受到了諸葛亮的智慧所在,便力邀他出山擔任自己的謀臣。
小說中,諸葛亮出山之后的第一件大功,便是火燒博望坡,當時的背景是曹操已經占據了河北,決心南下,便派遣夏侯惇為大將引軍直逼新野而來。
此時的劉備面對來勢洶洶的曹軍,只得問計于諸葛亮,雖然諸葛亮有退敵之計,但是由于初出茅廬,因此威信不足,特別是關張二人對他更是不服氣,好在劉備力排眾議,采取了諸葛亮的火攻計策,最終成功將夏侯惇引入埋伏,用火攻取得了大勝,
此事過后,諸葛亮便在劉備陣營中有了立足之地,關張二人從此不敢再輕視他,也正式拉開了諸葛亮仕蜀的一生。
在此后的多年里,諸葛亮接連幫助劉備完成了數件大事,比如奪取荊州、進攻漢中等,
特別是進取漢中,更是使得劉備自稱「漢中王」,為之后蜀國的建立奠定了基礎。再之后,便是耳熟能詳的幾件「神跡」,借東風火燒赤壁、撫琴空座空城上等事件,這些種種事跡,共同營造出了諸葛亮「神算子」的形象,似乎在他的眼里,天下盡在手中掌握,統一只是時間上的問題罷了。
但是這一切都在公元223年6月,劉備去世后戛然而止,隨著劉備的去世,諸葛亮似乎是被抽走了慧根一般,屢次失算,致使蜀國頻頻失利,這麼看來,似乎諸葛亮的「神」,需要劉備作為催化劑?事實真的如此嗎?為何后主劉禪不能充當這個催化劑?
劉備白帝城托孤后,蜀國的皇位落到了年幼的劉禪山上,雖然劉備曾向諸葛亮說過「汝可取而代之」
的話語,但是諸葛亮始終沒有自立,而是盡心輔助劉禪,哪怕他是一個扶不起的阿斗。劉備死后,諸葛亮雖然也曾取得了一些成就,比如七擒孟獲,讓南蠻徹底歸順蜀國等,但是相比于他的前半生,諸葛亮在劉備死后的戰績,可謂是一片慘淡。
首先是五次北伐,這五次北伐是諸葛亮最后的絕唱,雖然也曾在期間有所斬獲,但是距離他的「匡扶漢室」的目標相差甚遠,而且在北伐途中,諸葛亮多次失算,全然失去了「神算子」該有的能力,最著名的就是揮淚斬馬謖。
馬謖是諸葛亮的心腹之將,在第一次北伐時主動請纓鎮守街亭,諸葛亮再三叮囑他要堅守街亭不退,然而馬謖完全將諸葛亮的囑咐拋在了腦后,也不在意部將的勸說,在街亭失守后,更是棄城逃亡,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就此宣告徹底失敗。
以諸葛亮對馬謖的了解,他不可能不知道他的能力不足以擔任守將的重任,為何還要委任他?這恐怕不是用失算就能解釋的吧,畢竟失算的意思是說本來有十足的把握,因為疏忽而導致失敗,而諸葛亮對于馬謖知根知底,卻還委以重任,這有些不合常理。
事發后,諸葛亮自貶三等,向劉禪上書自我反省,但劉禪怎麼敢處罰他?仍命其行右將軍和丞相之事。
其實,諸葛亮任命馬謖的背后,有著不得已的成分,因為此時的蜀國,已經人才凋零,根本沒有拿得出手的將領了,五虎上將獨存趙云一人,卻還是年老體衰,在這樣的情況下,馬謖作為諸葛亮的心腹,使得他不得不抓緊培養起一批能夠扛大旗的將領。
而實戰就是最好的訓練,因此諸葛亮任命馬謖,很有可能是對他的一次磨煉,如果通過了,那麼蜀國便多了一位將才,然而他失敗了,也自然沒有了後來的一切。
後來的第四次北伐,諸葛亮又因為和李嚴的關系失衡,導致北伐的大好局面徹底崩潰,讓司馬懿得到了機會,這也是失算嗎?
再之后的上方谷之戰,諸葛亮更是夸張,在向來被稱贊的天文上出了紕漏,沒能測算出大雨,導致未能成功抓獲司馬懿,否則歷史就徹底改寫了,這也是失算能夠解釋的了的?
最后計斬魏延導致楊儀被殺、馬岱被埋沒,使得本就人才凋零的蜀國更加無人可用,讓蜀國的前程更加不可估計,這難道也是失算?
顯然,這些都不是失算,而是諸葛亮的能力出現了極大的倒退,使得他根本沒有能力再像前半生那樣料事如神,那為何會出現這種倒退?又和劉備的死有什麼關聯?
其實,諸葛亮能力出現倒退是正常的,畢竟隨著年齡的增長,判斷力、分析力等都會下降,這是不可避免的,
但是最重要的原因,還是因為蜀國的人才凋零導致的。劉備死的時候,蜀國能打的將領基本已經都不在了,只有趙云還算得上一個大將,在這種情況下,即使諸葛亮有當年之智,但是沒有將領能夠落實他的計謀,空有計策而毫無施展之人,這樣的計策還有何用?
其次,諸葛亮他終究是人,《三國演義》雖然是小說,有著一定的藝術加工,但也不能偏離實際太多,因此諸葛亮后半生的失算,與其說是他的能力下降,不如說是作者還原了真實的諸葛亮,否則如果讓諸葛亮繼續「神」下去,該如何解釋三分歸晉而不是三分歸蜀?
因此,諸葛亮后半生的「淪為平庸」,更多的是作者為了尊重歷史事實而不得不做出的選擇,而劉備的死亡,標志著蜀漢走向衰弱,與諸葛亮的后期失算,只是時間上的巧合罷了。
諸葛亮雖然沒能完成劉備的遺愿,但是這并不能否定他為蜀漢立下的汗馬功勞,而歷史上真實的諸葛亮,其實也并非神機妙算,而是一個平常之人罷了,因此我們大可不必過分追求一個神化的諸葛亮,而應該是從實際出發,去探尋一個真實的諸葛亮。
大家有什麼看法,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。
以史為鏡,可以知興替;以人為鏡,可以明得失!
未獲許可,不得轉載。 如有侵權,檢舉並承擔法律責任。
代表者: 土屋千冬
郵便番号:114-0001
住所:東京都北区東十条3丁目16番4号
資本金:2,000,000円
設立日:2023年03月07日